萨克森魏玛公国(普鲁士魏玛公国)

魏玛的历史

当然,魏玛的魅力更在于它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公元975年,皇帝奥托二世在这里大会诸侯,使这座千年古城首次载入史册。从1547年起,魏玛成为萨克森-魏玛公国(后为大公国)的京城。城里的故宫和郊区的贝尔维德雷宫及梯夫特宫就是当年留下的宫邸。这个诸侯国小国寡民,无力争雄,于是历代邦君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艺术方面。公爵卡尔·奥古斯特(1758-1828)特意邀请在文坛初露才华的歌德来担任大臣。1775年年仅26岁的歌德来到魏玛,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32年逝世。他的非凡才华,为魏玛开创了第一个文化上的黄金时代。歌德不少千古传世的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巨著《浮士德》也完成于魏玛。更有爱克曼与歌德在魏玛长达10年的友谊和完成在魏玛的《歌德谈话录》。诗人和剧作家席勒也两度在魏玛生活,并在这里写了剧本《威廉·退尔》。此剧歌颂了瑞士传奇式的自由英雄,鼓舞了人民反抗专制的斗争意志。然而受到奥古斯特公爵资助的不仅有歌德和席勒。小说家兼莎士比亚蓍作翻译家维兰德(1733-1813)从1772年起到去世一直生活在魏玛。从1776年起德国启蒙运动最有名的理论家赫尔德(1744-1803)也住在这里。他的思想强烈地影响了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运动。那时的魏玛群星灿烂,堪称德国的精神首都。1708年到1717年,音乐家巴赫在这里创作了他的一些著名作品。马丁·路德的朋友和肖像画家克拉纳赫(1472-1553)在魏玛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时光。他的旧居至今仍在。市教堂内的祭坛画就是他的作品。还有著名德国哲学家尼采,1900年死于魏玛……这些也都是魏玛文化史上的大事。

魏玛宫廷的由来

魏玛有着22所历史建筑和文学纪念馆、德国国家剧院、魏玛古典主义基金会和每年举办的文化节,是“德国象征之地”,这些象征包括了约翰·沃尔夫冈·歌德的工作场所、包豪斯大学、魏玛

“弗兰茨·李斯特”音乐学院和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纪念馆。就像雅典曾是欧洲文化的心脏一样,魏玛也有过作为德国文化中心的辉煌时代。两位文坛巨擘歌德和席勒曾在这里创作出不朽的文学作品,李斯特等世界闻名的艺术家也曾在这里生活。魏玛代表着古典文化的传统,被人们赞誉为德国的雅典。魏玛位于图林根州府以东20公里,人口6万,是座风景优美、古色古香的城市。它依偎在埃特斯山的怀抱中,清澈的伊尔姆河水从身边静静的流过,掩映在树木花丛中的中世纪建筑物,以及富有田园诗风味的公园,还有矗立在公园和街头的雕像,都给魏玛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曾说过,魏玛不是一座有公园的城市,而一座有城市的公园。

编辑本段历史

当然,魏玛的魅力更在于它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公元975年,皇帝奥托二世魏玛

在这里大会诸侯,使这座千年古城首次载入史册。从1547年起,魏玛成为萨克森-魏玛公国(后为大公国)的京城。城里的故宫和郊区的贝尔维德雷宫及梯夫特宫就是当年留下的宫邸。这个诸侯国小国寡民,无力争雄,于是历代邦君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艺术方面。公爵卡尔·奥古斯特(1758-1828)特意邀请在文坛初露才华的歌德来担任大臣。1775年年仅26岁的歌德来到魏玛,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32年逝世。他的非凡才华,为魏玛开创了第一个文化上的黄金时代。歌德不少千古传世的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巨著《浮士德》也完成于魏玛。更有爱克曼与歌德在魏玛长达10年的友谊和完成在魏玛的《歌德谈话录》。诗人和剧作家席勒也两度在魏玛生活,并在这里写了剧本《威廉·退尔》。此剧歌颂了瑞士传奇式的自由英雄,鼓舞了人民反抗专制的斗争意志。然而受到奥古斯特公爵资助的不仅有歌德和席勒。小说家兼莎士比亚蓍作翻译家维兰德(1733-1813)从1772年起到去世一直生活在魏玛。从1776年起德国启蒙运动最有名的理论家赫尔德(1744-1803)也住在这里。他的思想强烈地影响了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运动。那时的魏玛群星灿烂,堪称德国的精神首都。1708年到1717年,音乐家巴赫在这里创作了他的一些著名作品。马丁·路德的朋友和肖像画家克拉纳赫(1472-1553)在魏玛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时光。他的旧居至今仍在。市教堂内的祭坛画就是他的作品。还有著名德国哲学家尼采,1900年死于魏玛……这些也都是魏玛文化史上的大事。

萨克森的历史

萨克森州建于萨克森王国的故土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萨克森共和国(Freistaat Sachsen),是魏玛共和国的一部分,1934年被解散。1945年重建萨克森共和国,是苏占区的一部分,1949年成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部分,1952年再次被解散。1990年两德合并后再次建立萨克森共和国。

萨克森公国

中世纪的萨克森公国是中世纪早期的一个“加洛林公国”,领土包括德意志北部大部。它包括今天德国的不来梅州,汉堡州,下萨克森州,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州大部。公爵“狮心”亨利还占据了梅克伦堡-沃普曼地区。此处的萨克森公国仅指1356年之前萨克森选侯国成立之前的公国。

萨克森选侯国

萨克森选侯国,或上萨克森公国是1356-1806年间神圣罗马帝国中一个独立的世袭选侯国。它是萨克森-维腾堡公国的继承者,在拿破仑时期被萨克森王国取代(1806)。

在萨克森公国被肢解后,萨克森这个名字最早用于位于易北河畔的维腾堡周围的该公国的一小部分上。勃兰登堡藩侯阿尔伯特一世——他是勃兰登堡边区的创始人,之后发展出了普鲁士王国——的次子伯纳德得到了它。伯纳德的儿子,阿尔伯特一世将劳恩堡领地纳入治下,阿尔伯特的儿子们将这两块领地分为萨克森-维腾堡和萨克森-劳恩堡。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签署《金玺诏书》这部规定选举国王方法的帝国根本大法时,萨克森-维腾堡公国成为七选侯国之一。公爵因此和其他六位选侯一起获得了选举罗马-德意志国王和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因此,虽然国家很小,它还是颇有影响力。选侯的地位是与强制实行长子继承制相伴随的;也就是说只有长子才能继承爵位。这就阻止了领地在几个继承人之间分割,阻止了国家的分裂。它的重要性在大多数不是选侯国的德意志诸侯国的历史中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来。萨克森公国的阿斯堪尼亚家族在1422年绝嗣了,之后皇帝西格斯蒙德将公国和选侯地位给了韦廷家族成员,“勇敢者”弗雷德里克二世藩侯。迈森边区是由皇帝奥托一世建立的。1089年,它成为韦廷家族的领地,1247年他们还得到了图林根伯国。 1422年,萨克森-维腾堡公国和迈森,图林根边区统一了,它渐渐得到了萨克森的名字。弗雷德里克在1464年去世了,他的两个儿子于1485年8月26日在莱比锡瓜分了领地,将韦廷家族分为欧内斯特支和阿尔伯特支。欧内斯特支的创始人,欧内斯特公爵在莱比锡分割会议中得到了萨克森公国和选侯地位,还有图林根伯国;而阿尔伯特支的创始人,阿尔伯特则得到了迈森边区。因此欧内斯特支最初更加强大,直到16世纪时选侯权和领地落到了阿尔伯特支手中,后者在萨克森在19世纪宣布成为王国之后成为了萨克森王室。

萨克森王国

萨克森王国(德语:Königreich Sachsen),国祚由1806年至1918年,历七主,在拿破仑时代是数个历史性联盟的独立成员。从1871年起是德国历史众诸侯国中一个独立的成员,最后于1918年并入魏玛共和国。首都德累斯顿。它是现代德国的萨克森自由州。

上百年的积弱和皇帝弗朗茨二世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被拿破仑打败之后,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终于覆灭。萨克森王国从中独立,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成为王国君主。

萨克森王国曾短暂加入莱茵邦联,直至1813年拿破仑在俄国被打败,莱茵邦联解散之后,1815年萨克森王国在维也纳会议中被通过加入德意志邦联成为其成员但却被普鲁士王国夺取该国五分之二的领土。

萨克森州

萨克森州建于萨克森王国的故土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萨克森自由邦(Freistaat Sachsen),是魏玛共和国的一部分,1934年被解散。 1945年重建萨克森自由邦,是苏占区的一部分,1949年成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部分,1952年再次被解散。 1990年德国统一后再次建立萨克森自由州。萨克森有100多年王国的历史—在此之前是选帝侯国、公爵领地、边境总督辖区。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与德国的所有其它地方一样,君主制的政府体制土崩瓦解。萨克森自由国诞生了。选择自由国一词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国家不再由君主,而是由自由的公民执掌权力。莱比锡和德累斯顿的星期一游行拉开了民主德国终结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