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产美食纪录片,为什么《风味人间》会更胜一筹
《风味人间》之所以能从众多国产美食纪录片里脱颖而出,是因为它把美食提升了高度,不再局限在中国,而是全世界的文化,让美食成了一座桥梁,另外就是打造了我们独特的中式品牌,最后就是超级精美的画质,都决定了它是一部良心的美食纪录片。
前几年我们国内大火的《舌尖上的中国》,让很多人印象深刻,而《风味人间》的导演正是《舌尖》导演陈晓卿新出的力作。豆瓣评分高达9.3,可以看出这部纪录片没有辜负播出前的万众期待。在国产美食纪录片里,《风味人间》可以更胜一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不失情怀,又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风味人间》不仅有过去《舌尖》情怀的故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加入了新元素。那就是用美食做桥梁,来交流世界的文化,一下子就有高度了。《风味人间》里出现的的美食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中国,还非常注重中外食材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把美食作为媒介,沟通了中外文化。和其他的国产美食纪录片相比,《风味人间》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还具备在国际市场传播的实力。记录里徽州火腿,和西班牙火腿的不同做法,以及法国人的土豆和我们河南的土豆做法,让我们体会到了同一食材不同国界的做法,跨越了时间空间,给人美妙的体验。
风味人间,让美食的东方符号开始定型,整部纪录片采用了暖色调,逐渐定位了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的风格。打造出了我们中式的品牌,可以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这次《风味人间》在拍摄技术上,也进行了创新。记录中,各种超微观摄影、显微摄影等的高科技拍摄方法,可以让我们看到平常肉眼观察不到的食物细微的变化,视觉体验打满分。也让这部纪录片加入了科学色彩。清晰的画面,严谨的镜头,都是满满的诚意,是国产美食纪录片的良心之作。
二、美食纪录片的意义
1、2015年开始,腾讯视频开始大规模布局纪录片,腾讯视频总编辑、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王娟曾公开表示,纪录片是腾讯视频重点扶持和培育的内容板块。从与BBC、国家地理频道等国际机构、厂牌合作引进,到与国内电视台、版权机构合作,再到平台直接与中国资深纪录片团队合作自制纪录片,腾讯视频在纪录片领域逐步迈进,更强调平台在纪录片创作上的话语权。
2、腾讯视频首先打出的就是自制美食类IP“风味”系列,包括《风味人间》、《风味实验室》等纪录片,这一系列不仅在口碑和人气上证明了观众对美食题材纪录片的需求,也证明了纪录片在商业价值上可开拓的潜力。随后腾讯视频持续在美食题材纪录片上加码,陆续推出《早餐中国》和“风味”系列新作《风味原产地·潮汕》,后者的全球版权被Netflix买断,于今年2月同步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3、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美食题材的纪录片就开始应用“美食+人情故事”的模式,探索人与食物更深层的情感联系。从“风味”系列到《早餐中国》,再到打出“国内首部城市宵夜文化纪录片”名号的《宵夜江湖》,可以看到腾讯视频在不断拓展食物题材纪录片的边界,持续尝试由单纯的美食纪录片向人文纪录片的跨越。
4、理解食物,并理解食物与人、与环境的相互塑造,将食物还原到市井生活场景中呈现,《宵夜江湖》照顾味蕾也照顾心灵,在藉由美食激发共同的食欲之外,更进一步寻找缘于情绪共感和地域共识的深层共鸣。《宵夜江湖》展现了美食题材纪录片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从记录食物,到把食物作为一种记录人物故事和城市文化的视角,以更接近中国民众的生活场景的方式,深掘美食的人文意义。
三、如何从美食中了解历史
1、饮食文化出现于夏、商、周三代,迄今已有2800多年,是中华大地孕育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国,民间发明了许多食品,但无法确切知道发明人的名字。这些食物有饴糖、豆豉、酱油、酒曲、豆腐、粉丝、皮蛋等。中国的伊府面是世界最早的速煮面,中国的粽子是世界最早的软罐头。
2、夏禹时懂得如何种水稻,造酒的杜康是夏朝的第五代国君,夏朝有虞氏为庖正,专司烹饪,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厨师。
3、在商朝,已出现了五谷、五畜,烧烤和酿酒,并使用青铜器作氽、炸、煎、炒等烹饪行为。商朝人喜欢饮酒,那时制作的盛酒器具非常精美。商纣王造酒池肉林,重视物质享受,这说明当时的饮食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4、到了周朝,饮食文化更为璀璨夺目。《诗经》、《周礼》、《礼记》中对饮食的记载,已较为可靠和翔实,在那个时候,饮食文化已具有很高的规模。周朝的“八珍”是帝王美食的典范之作。所谓八珍是:淳熬、淳母、炮豚、炮群、捣珍、渍、熬、肝膋。
5、在《周礼》一书中,对用于制作珍馐的120种原料、100种酱制品进行了记述。其中主要食物种类有如下一些:
6、◆六谷:稌、黍、稷、粱、麦、菰;
7、◆六兽:麋、鹿、熊、麇、野猪、兔;
8、◆六禽:雁、鹌鹑、鹃、野鸡、斑鸠、鹁鸽;
9、◆六清(饮料):水、浆、醴、醇、医、酏。
10、◆一些水产品:鱼、龟、鳖、蜃、蚌等。
11、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观点。士大夫和文人骚客热烈响应,将饮食文化推向高潮。孔子还主张:“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12、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我国进入太平盛世,饮食文化更加得到大的发展。食物品种多,烹饪技术高,山珍海味、奇肴异馔已勿庸细言。饮食已不仅是满足食欲的需要,而是与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紧密结合,把食疗、营养、文化联系在一起。
13、宋元时期,我国饮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时候,人们的主食已由五谷杂粮向稻、麦两种转变,杂粮已成为辅助性的食品。元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对元代宫廷饮食进行了忠实、完善的记录,是一部著名的营养学专著。
14、明清时期,中国饮食文化达到全盛,我国的饮食水平已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
15、在明代,豆腐和豆制品得到广泛食用。清代的饮食规模和水平,在《红楼梦》一书中有详细的描写。清代除了正餐、副食外,还有各种小吃和应时食品,使人们要感叹食品之无穷、脾胃受纳之有限。光是清代曹庭栋所著的《姥姥恒言》一书中的“粥谱说”,就依据上、中、下三品,对100种粥的选料和制作方法及服食宜忌进行了评述。
16、进入近代,西方饮食传入我国,传统饮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烹调实践中,中国人大胆改良,不仅将传统的饮食文化予以保留,并使烹饪技术更加科学。由于洋为中用,中西合璧,人们开始采取中菜西做或西菜中做的原则,丰富了中国菜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