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友粉的名称是怎样由来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人经常去一个茶馆喝茶后来呢和老板成了老友然后有一天喝茶的人没有像平时那样来老板觉得很奇怪后来打听才知道那人受寒病倒了于是老板就做了一份加了很多驱寒材料的粉专门端去给那个人那人吃了不久就痊愈了老友粉以此得名友谊的象征本故事版本可能有很多种
二、老友粉的来由是什么
“老友粉”的由来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南宁码头有家由一位老翁开的米粉食肆,因实惠便宜每天都吸引很多码头工人光顾,一日老人得知往日常来的工人阿三因重病卧床,于是用精制米粉佐以爆香的酸笋、蒜末、肉末、豆豉、辣椒、胡椒粉等,煮成热米粉一碗,送到阿三的床边。阿三吃后出了一身汗,病状减轻,竟然不药而愈了,他对老翁感激不尽,广西一带流传这碗米粉的佳话,渐渐传遍广西八桂,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南宁“老友粉”。因为佐料丰富,老友粉又酸又辣,但酸辣得绝不过分,刚好是勾起了食欲又不会太过刺激的地步,米粉滑爽筋道、弹性极强,与脆笋丝和肉末搭配起来吃,是一种非常酣畅过瘾的享受。老友粉是南宁小吃的金字招牌,口味鲜辣、汤料香浓,夏天吃着是开胃,冬天吃着能驱寒。据说老友粉非常具有民生气质,通常一碗下肚都会有撑的感觉,让人饱得很结实。同时它也是没有阶层分化的小吃代表,在南宁街头的小吃店里,不只聚拢了普通老百姓,你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开着宝马的老板也在一旁排队等着翻台,就是为能吃碗老友粉。国际商场这家小食街广场的老友粉选用了最负盛名的桂林米粉和南宁酸笋,非常地道。
三、"老友粉"一词的含义&由来
1、在民国初年(1910年代,不是三十年代)周记茶馆,在邕江边大概现在民生广场区域,有家周记茶馆,说是茶馆,其实和广东茶馆类似,兼买小吃,包括粉面和包子之类的,老板周德安,有一天老板得罪了权贵(他自己说的,但是估计是逃税,在那个时期,广西军阀收税很重,逃税是大罪),遭到报复,被投入了牢中,在牢中和一个先前进来的人一间,这个人身份奇怪,仅会少量白话,口音像广西官话(近似柳州话),周老板不知道这个人是如何进大牢的,但是由于没有精神寄托,一个人闷的慌,便和这个犯人搭讪起来,不久后就也算熟识了,而且还告诉他自己的情况。不久之后,家人花了不少钱把周老板弄了出来,周老板和那个狱友告别,出狱后,继续经营茶馆,也渐渐忘记了这个牢中认识的朋友。
2、有一天,周老板在经营自己的茶馆时,进来一个顾客,和伙计说找老板,周老板出来迎接时,认出这个牢中认识的“朋友”,毕竟是进过大牢的人,周老板本来不想和这些人有什么瓜葛,但是又碍于情面,勉强接待了这个“朋友”,于是叫伙计煮了一碗肉粉请他吃,算是打发了这个朋友。但是接下来就遇到麻烦事了,这个“朋友”三天两头就过来讨粉吃,虽然一碗粉不值钱,但是来久了很让人烦,于是有一天,周老板想出一个办法,吩咐伙计在粉中加了大量的辣椒和做菜调味酸料——酸笋,希望这个吃了这个怪味后能够识相一些,以后不再来蹭吃蹭喝,但是麻烦的事情发生了,这个人竟然是贵州人,吃了这碗“赶人粉”之后,大呼过瘾,说比贵州酸辣粉还好吃,怪老板一直没有拿出那么好吃的粉,弄得周老板哭笑不得,那个人于是问周老板是什么粉,周老板还是想赶人,但是不好明说,心想,一个牢里认识的朋友,自然称“牢友粉”最合适,但是不敢明说,就叫伙计用广西官话说你和老板是老朋友,这是“老友粉”,那个人大呼感谢,于是更是经常来吃这个“牢友粉”,周老板实在想不出办法,有不敢得罪这个“牢友”,于是只能让其每天白来吃粉。
3、几个月后,那个人突然消失了,很多年后的1930年代,周老板的茶馆经营得有一定业绩,规模扩大了一些,继续做自己的生意。但是突然一天,一个穿着军装的军官进到茶馆,和伙计说要见老板,周老板出来接待时,看了很久,举得这个军官面熟,都是就是记不得了在哪里见过,那个军官哈哈大笑,说自己就是十几年前天天来蹭吃的那个“牢友”,他告诉老板,自己十几年前在南宁流浪,是老板每天一碗粉让他活下去,后来他去当兵,由于一无所有,打仗不怕死,所以后来升到军官,最后投靠李宗仁手下,做到了团长。他告诉周老板,当时他知道周老板“牢友”之意,但是没有办法,只能厚脸皮的蹭吃才能活下去。军官拿出一笔钱,感谢周老板当年“牢友粉”之恩,并要再吃一碗“牢友粉”,周老板想不到有今天,于是感谢这个军官,特意叫伙计做了一碗“牢友粉”,并对军官说,是真正的“老友”而不是“牢友”,而那个军官每次回到南宁,都要到周老板的茶馆吃美味的“老友粉”,而且介绍军队的军官和家眷来吃,这个故事就传开了,很多人慕名而来,虽然说刚开始这个“老友粉”很不符合南宁人的口味,但是后来越吃越觉得有味,特别是在冬天,确实可以驱寒。
4、1940年抗战,南宁沦陷后,周老板的茶馆关门,他躲到了贵港老家。1945年抗战结束后,他回到南宁,重新开了一家小茶馆,重新卖“老友粉”。他一直在打听那个军官的消息,但是均没有结果,后来那个军官的部队回到南宁后,才从军官旧下属那里打听到,这个军官已经在昆仑关战役中殉国。周老板知道后大悲,专门赶到昆仑关战役的第五军阵亡将士公墓(该墓在文革时被完全损毁,后重建),做了一碗老友粉,放在该军官目前,大声痛哭。
5、这个军官原姓方,贵州独山人,是桂系派中少有的外省人之一,牺牲时为国军上
6、牺牲时为国军上校(可能是后来加封的),另外,也有人说这位“老友”不是牺牲于昆仑关战役,而是牺牲于桂南战役(昆仑关战役只是桂南战役的一部分)。
7、从此以后,老友粉便在南宁传开,解放后,周老板由于是“剥削阶级”,茶馆被国家没收后,他全家回到贵港老家,绝口不提老友粉之事,而当时贵港人极少吃酸辣食物,他也不再做“老友粉”,1960年代,周老板在老家去世。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人再做老友粉,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被打破,允许私营经济发展,一些吃过老友粉的老南宁,重新拾起做老友粉的传统,开始根据以前的味道和材料等做老友粉,出现一些民营老友粉店,老友粉重新回到了南宁市民的生活中。现在南宁几家著名的老友粉店,其创始人中都有一些老南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