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儿童指的什么)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如下:

问题:

一、家长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在市及周边外出打工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通过孩子的升学,改变家庭地位,所以大部分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二、教子无效。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不了解孩子,对莫名其妙的孩子感到无可奈何。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和生计,自身学习的机会比较少,掌握的家教知识就十分匮乏,在教育子女方面由于知识的欠缺,就显得力不从心,感到无从下手。

方法:

一、通过政府,借助行政力量,出台政策和法规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具体办法是: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由于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扶持,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拓展孩子情感满足的空间。集体温暖是爱的桥梁。学校老师要组织这些学生积极参加到学校的集体活动中来,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员,集体光荣我光荣,我为集体增光荣。

什么是留守儿童标准2022年

1、留守儿童的定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2、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3、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提出的策略: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政策改进思考:

政策目标上要更加关注留守儿童高质量、差异化教育需求。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关爱问题进入到一个新时期。首先,为了更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关爱,政策目标上需要以高质量、差异化教育需求为基础和前提。在关注留守儿童高质量、差异化教育需求过程中,只有做到分类识别、分类划分才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其次,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困境是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由此产生的一些具有隐蔽性的心理问题。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识别不同儿童的状况。

政策内容上要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和权益保障。完善留守儿童权益侵犯追究机制;要定期对留守儿童精神需求以及权益保障程度开展评价,对保障成效明显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责任;对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个人,要给予适当奖励。

政策主体上要多元参与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政策主体不是仅仅依靠单一主体就可以解决的社会问题,除了政府和学校主体外,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以及某些事业单位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中来,形成政策关爱主体合力,营造良好的关爱氛围。

政策执行方式上要更加注重专业化、科学化水平的提升。乡村振兴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带来了契机,站在新的起点上,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方式在政策执行上应该采取更加专业、更加科学的规划。

法律依据:

《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第六条规定,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和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参加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民政部要牵头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在2016年上半年开展一次全面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依托现有信息系统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功能,健全信息报送机制。各级妇儿工委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各地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督促有关方面落实相关责任。要加快推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权利义务和各方职责,特别要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二)加强能力建设。统筹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逐步完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场所设施,满足临时监护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寄宿制学校合理分布,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需求。利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开辟儿童活动场所,提供必要托管服务。各级财政部门要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各地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

(三)强化激励问责。各地要建立和完善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对认真履责、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责任。对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要适当给予奖励。

(四)做好宣传引导。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传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和家庭自觉履行监护责任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理性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宣传报道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留守儿童父母该怎样教育

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离乡打工、经商,而随祖父母生活或者寄养在亲友家里的儿童。有数据现实,我国的留守儿童总数已达2000万,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

为什么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变成了父母之困?我们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迫于生活,我们不得不和孩子分离。而正在情感和性格变化转折期的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注,更容易出现问题。有一句网络流行语说的很好:“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父母虽然和孩子分隔两地,但却依然可以守望相助。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责商家庭教育的“心灵拥抱”法。

1、电话交流:在固定的时间里和孩子进行有计划的交流。只有长期与孩子保持联系,才能有针对性的与孩子进行安全、生理卫生、学习动力等多个方面的交流。

2、书信沟通:很多父母都觉得书信沟通太麻烦了,但其实书信沟通确实最有效的。

3、视频交流:现在手机的功能也都比较全面了,在一些大日子,比如说孩子取得了好成绩或者是生日啊之类的,父母可以跟孩子视频交流一下,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庆贺。当然,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天天视频,以沟通亲子感情。

如此下去,孩子一定会对父母打开心扉,说不定很快,就会主动与父母“心灵拥抱”了哦。

简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

简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如下:

1、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独立性提高。相对受尽长辈宠爱的独生子女来说,留守儿童的独立性更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需要独自面对社会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由于家庭困难,留守儿童的空余时间都用来帮忙做家务、干农活,有一定的生存技能。

2、缺失父母关爱导致产生孤独感,影响交际。由于缺失父母陪伴与关爱,留守儿童会产生自卑感,性格孤僻,不愿意甚至不敢与他人交流,长此以往,缺乏沟通使留守儿童不合群,出现交流障碍,严重者出现自闭症。

大量负面情绪袭来使留守儿童对社会产生厌烦心理,情绪波动严重,性格上出现不良特质。孩子因为长期与父母得不到沟通,亲子之间产生隔阂,儿童就会缺少存在感、自尊感和安全感。亲子关系融洽,父母支持、鼓励、引导行为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缺乏正确引导,价值观扭曲。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爱,陪伴的亏欠会在物质上对孩子进行补偿,出现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的现象。这样一种补偿方式无疑会对孩子价值观树立造成不良影响,使孩子产生虚荣心、攀比心,容易拜金。

精神亏欠用以物质补偿,还未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孩子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享乐主义人生观,出现好逸恶劳的心理,不利于孩子未来发展。

由于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因此孩子没有是非判别能力,分不清好人坏人界线,孩子的价值观会和社会发展向逆而行自主意识过强会引发独断主义,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