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城大战,从地理角度上看小小钓鱼城为什么易守难攻
蒙哥在钓鱼城下的意外败亡,对当时的东亚局势造成了巨大影响。这场侵宋战争因此功亏一篑,全面瓦解,各地的蒙古军相继北归,使南宋王朝得以再延续20年。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南宋与蒙古联合灭亡了金国,然而南宋的君臣们很快发现自己换了一个更为凶狠的邻居。灭金之后,骄横的蒙古统治者独占了原来金国的全部土地,幻想收复中原的南宋决心出兵河南,却被蒙古军队杀得溃败而还。灭金的次年,在报复南宋「”侵犯疆土”的名义下,蒙古人兵分两路,分别从陕西和淮河下游对南宋发动了进攻。在这次战争中,四川地区被蒙古军队破坏得最为严重。不久窝阔台汗去世,交战的蒙古军队相继北返,南宋才因而得到喘息的机会,加紧对各条防线进行休整和充实。淳祐二年(1242),在两淮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余玠,被理宗派遣到四川主持军政事务。为了巩固西部防线,他在四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并依据山区地形修筑了诸多城堡。钓鱼城建筑在今天四川省合川县的钓鱼山上,这座小山突兀耸立于成都平原,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钓鱼城既有山水之险,又有交通之便,通过水陆可以通达四川各地。到任之后的第二年,余玠便采纳四川当地军民的建议,于山上修筑了这座城堡。钓鱼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建筑在悬崖峭壁上,城墙是用条石垒成。城内有大片的农田和丰富的水源,周围的山麓也有许多可以耕作的土地。这样完善的防御体系,再加上复杂的地形,使钓鱼城成为一座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参考文献:《宋史》
钓鱼城之战的历史地位究竟如何
“上帝之鞭,折此城下。”这是刻在钓鱼城悬崖峭壁上的一段文字,隐射出了钓鱼城在历史上的战略至高地位。
蒙古骑兵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战斗铁骑,个个骁勇善战,无人能敌。他们西征两次,霸占了西南西亚的小国家,让欧亚大陆上仅剩下欧州多瑙河以西、印度、南宋以及东边高丽没有被完全拿下。蒙古怀有称霸欧亚大陆的雄心,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把近在咫尺的南宋收入版图之中。
当时的南宋腐败之极,官员无能,他们已经没有能力抵御英勇的蒙古军团,退到了位于长江以南的天险地带,依山依河而居,建立了五座城堡,分别是:大获城、运山城、青居城、大良山、钓鱼城。他们借助有利的地势形成了以江为线,以山为点的军事要塞,围追堵截蒙古骑兵的进攻,起到了良好的防御作用。
尤其是其中的钓鱼城更是进入四川腹地的要塞之地,成为了蒙军主攻的目标。蒙军极为重视此次战役,派出了作为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长子,同时也是蒙古国第二大汗窝阔台的养子——蒙哥亲自率兵征战。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世界各地都打赢胜仗的他们,却被羁绊在了这座小小城池之下。
钓鱼城的子民们面对蒙军的进攻,他们丝毫没有放松警惕,而是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奋勇抗敌,利用险要的地理优势,从山顶抛下炮石、火球等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蒙军,让蒙军屡战屡败。
生性要强的蒙哥并未泄气,而是亲自上阵,爬上瞭望台,鼓舞士气,恕不料,南宋军队从高处看到蒙哥,便用力投出一枚巨石,砸断了塔腿,致使蒙哥摔死。
此时,军队里出现了群龙无首的乱象,蒙哥逝去的消息也快速地传遍了整个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儿子们都无心在外开拓疆土,开始盯着大汉的位置,迅速收拢兵力,展开了漫长的内部斗争,让欧洲列国幸免一难。
钓鱼城之战以少胜多,不仅延缓了南宋的灭亡,而且也改写了蒙古军队称霸欧亚大陆的历史。
钓鱼城的地理位置
钓鱼城遗址位于中国重庆合川区东城半岛东北部海拔391.22米的钓鱼山上,距离合川城区5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06°17′32″~106°19′22″,北纬29°59′30″~30°1′15″。
钓鱼城其地当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控扼三江,自古为“巴渝要冲”,其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
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这里有山水之险,也有交通之便,经水路及陆上道,可通达重庆和四川各地。钓鱼
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
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这一切使钓鱼城具备了长期坚守的必要地理
条件以及依恃天险、易守难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