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左右平仄怎么分
对联上下联区分左右的方式就是按照平仄,上联是仄声收尾,下联是平声收尾。其中对联平仄的对仗规则就是每一个字都平对仄、仄对平,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
仄起平收是一种写诗或写对联的格式,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对联的上联,必须是仄声结尾,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现代汉语中的三四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一二声字。
1.按音调平人分,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人音,三声四声为人,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声二声为仄。
2.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因为先有因后有果。
3.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
4.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
对联贴法及左右分法:
对联的类别决定对联的贴法。要掌握贴对联,首要任务是明白对联的分类。如果孤立内容相关来讲平瓜相谐,可能会产生不对不联的效果。贴对联之前,应辨别对联的类型。
散联,有横额看横额,没有横额看语境。
通联:先看横额,再看逻辑,然后语境,顺序,最后平仄。
格联:通常看平。
一般上仄下平,在特殊意境下,可以倒过来。格律对联看平仄,有时讲语义。非格律对联区分上下联应该根据横额(横批)找线索。
如对联仙舞银蛇兆丰年,花开富贵报平安。开头字“山”和“花均是平声。结尾的“年”和“安”也是平声。
但可以根据横额找线索,把关联字连起来即得上下联。再如对联“一顺百顺事事顺,千好万好年年好”上下联都是仄声收尾,拟出横额即能区分上下联。古时候的对联,因为是从右向左书写,所以上联在门右边。
现在,由于书写习惯从左向右,所以,也有把上联贴在门左边的。究竟应贴在哪边?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另外,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阴平、阳平)。
如何区分上下对联四种方法
关于如何区分上下对联四种方法如下:
方法一:按音调平仄分。上联最后一个字通常为仄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第三声或者第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通常为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第一声或者第二声。方法二: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方法三: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方法四:按词语习惯分。像“风雨”、“福寿”等都习惯这样说,如果反过来就别扭。
一般对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音即为上联,对联最后一个字为平音联即为下联,也就是现代汉语的三声和四声,即为上联;最后一个字为平音,也就是现代汉语的一声和二声,即为下联。以“仄起平落”“上仄下平”为原则进行区分。
古代的四声是:平声:也就是现代拼音的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一部分变了现代拼音的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古今语法都还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拼音已经没有了。现代拼音的四个声调:阴平声(ˉ)为高平调即不升不降;阳平声(ˊ)为中升调,即不高不低;上声(ˇ)为低升调,有时也可以作低平调;去声(ˋ)为高降调。
平仄对联上下联怎么分左右
对联上联也叫左联,下联也叫右联,左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右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字。表示“因”的为左联,表示“果”的为右联,时间在前为左联,时间在后为右联。
仄起平收是一种写诗或写对联的格式,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对联的上联,必须是仄声结尾,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现代汉语中的三四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一二声字。
贴春联的最佳时间:
通常来说,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贴最好。贴春联之前要撕掉旧春联,不然没法贴新对联但这里面很有讲究的。
民间有个传说:春联即为天上的神仙,当春联撕掉并烧毁之后,就会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民间的情况,希望天神能给民间的家庭带来好运。如果撕早了烧掉,神仙也会上报。但还没到过年呀,玉皇大帝以为这家出问题了;如果撕晚了,天神就来不及祝福了。
因此,撕掉春联最好是在中首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贴最好,撕掉之后就可以贴新对联了,表示有除旧布新的意思。
两个都是仄声怎么区分上下联
两个都是仄声区分上下联方法:看尾字。尾字为仄音便是上联,若为平音即为下联。上扬下收。其余的部分最好能够平仄相对,不过不是的话也勉强可以,现在不是很严。一般一、二声的字为平音,三、四声的为仄,平音可自由。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