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李下的典故(瓜李之嫌的成语故事)

瓜田李下的典故

1、1,袁聿修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临漳,今河北临漳,人瓜田李下。他少年老成。他九岁时就做了州主簿,十八岁时就做了州中正,兼尚书度支郎中典故,后来又升为博陵太守,且政绩空出。

2、他所以政绩突出又很有声望,主要原因是他能够为官清白自守,从不收任何贿赂。据说他在尚书的十多年里,从未曾接受过任何人家的一升酒喝。在他的官地有不少文人联名为他立碑表彰,并送他一个雅号。

3、“清郎”也有为难的时候。袁聿修到外地考查地主官吏途经兖州。

4、兖州刺史正是他的老朋友邢邵。二人叙述别情以后,邢邵拿出一匹白绸想送袁聿修作为纪念成语故事。这就叫袁聿修为难了。

5、怕得罪老朋友。又怕留下什么不必要的嫌疑典故。但反复思索之后成语故事,袁聿修还是谢绝了。

瓜李之嫌的成语故事

1、“我这次路过这里,与往常不同呀。古人是很谨慎的。我们不能忘记古人说过的走在瓜地里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不要伸手整帽子的话。才能躲避嫌疑。

2、你的心意我领了瓜田李下。白绸不能收,不能留下不好的话柄。”邢邵很理解袁聿修的心思,就没有再勉强他瓜李之嫌。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

3、官职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陕西邮县。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瓜李之嫌,又有甚么不妥呢,”柳公权说典故,“按照郭宁的贡献和功绩来说,派他到邮宁去当主官,原本是合理合情,无什么好争议的,可是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

4、”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5、4成语故事,“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